您现在的位置是:美妆秘籍 >>正文
取样是农药非常重要的环节
美妆秘籍14398人已围观
简介第一节 样品的种类在农药残留分析中,为了获得正确、有效的分析结果,取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一点经常被忽视或未被充分地理解。在农药残留分析的所有过程中,除了取样,其余所有过程都可以通过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
第一节 样品的农药种类
在农药残留分析中,为了获得正确、残留有效的样品分析结果,取样是农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一点经常被忽视或未被充分地理解。残留在农药残留分析的样品所有过程中,除了取样,农药其余所有过程都可以通过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得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结果的残留误差,只有取样,样品最难受到质量控制的农药评价和检查。因此对取样的残留正确理解和采用正确的取样方法,是样品保证农药残留分析结果准确、有效的农药关键。
一、残留主观样品和客观样品
农药残留分析样品按其来源可分为主观样品和客观样品。样品
1、主观样品 主观样品是人们为研究农药残留量与各种因素关系,从设计的试验区域内采集的样品。例如为农药在某种作物上登记需取得残留评价数据、制定农产品中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制定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以及研究农药在动植物体内代谢和在环境中降解规律等设计一系列试验,所采集的各种样品。
2、客观样品客观样品多指监测样品和执法样品,这些样品来源于非人为设置的试验区域,测定的农药残留种类是未知的或施药背景不清楚的样品。例如为市场管理、环境治理、污染事故调查等提供农药残留数据而采集的样品。其中有水样、土样、气样、动物样品、植物样品等。水样取自农田水、江河水、湖泊水、渠水、池塘水、雨水、地下水等。气样取自大气、小环境气体(车间、仓库、施药现场)等。动物样品取自家畜、家禽、肉蛋奶及其制品、水生动物(鱼、虾、贝等)等。植物样品取自谷物、蔬菜、水果、油料、茶叶、烟草、甜菜、中草药、饲料等陆生植物,以及海带、紫菜、藕、水藻类、水草等水生植物等。土样取自农田土、草原土、森林土、荒原土、淤泥土等。
二、静态样品和动态样品
1、静态样品 农药残留分析的样品(sample)大多数情况下是从静态群体中取出的,如田间试验小区的作物、一堆粮食或集装箱中的货物。
2、动态样品 有些情况下要从动态群体中取样,如流动的河水,循环的血液或生产线上的传送带,这种群体随时间而变化。从这类群体中取样要同时考虑样品空间分布和时问分布的代表性。
三、实验室样品的分类
按照国际理论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定义,从群体采集的送达农药残留分析实验室的样品材料称为实验室样品(1aboratory sample)。实验室样品经过缩分减量或经过精制后的样品称为检测样品(test sample)。从检测样品中称取出的用于分析处理的试样则称为检测样份(test portion)。检测样份经过提取、净化处理后进人待测状态时则称为检测溶液(test solution),而不再称为样品溶液(sample solution)。
第二节 取样方法
样品是指统计学意义上代表群体的一个部分。因此取样须遵照以下原则:①采集的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②采样方法必须与分析目的保持一致;③采样量应满足农药残留测定的精度要求;④取样和样品储存过程中尽可能防止和避免欲测定组分发生化学变化或者丢失;
⑤要防止和避免样品受到污染,尽可能减少无关化合物引入样品;⑥样品的采取过程应保持前后的一致性。
一、农药残留田间试验及取样
(一)农药残留田间试验的目的和要求
1、农药残留田间试验的目的 农药残留田间试验的目的是了解农药在大田农作物施用后的残留消解动态以及不同施药水平与农药最终残留量的关系,并以此为重要依据,制定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满足农药登记的要求。科学、合理、规范化的试验是提供足够数量和具有充分代表性农药残留分析样品的基础,也是取得完整农药残留评价资料的保证。它是根据某种农药在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时的实际使用情况,再按农药残留试验要求设计的试验,而防治对象存在与否并不影响试验方案的实施。农药残留试验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农药残留试验准则》(NY/T 788--2004)设计和实施。
2、农药残留田间试验的要求 农药残留田间试验的要求包括一种用于多种作物的农药产品,可选择1~2种农作物进行试验。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栽培方式、土壤类型等差异较大的代表性作物产区选择2个或3个以上试验点,进行2年的重复试验;试验地应选择作物长势均匀、地势平整的地块,试验地前茬不得施用与供试农药类型相同的农药;试验小区应设足够大,以保证多次重复采样获得有代表性的样品。小区面积可根据作物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水稻木小于30 m2,蔬菜不小于15 m2。,果树不小于2株。每个处理设3个以上重复,还须设对照小区。对照小区与处理小区须设置有效的隔离带,避免飘移、挥发和淋溶污染。试验小区可以按用药量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避免交叉污染。同时要注意灌溉田的流水方向和风向以及地势、光照等因素的影响,浇水时不能串灌。
(二)农药残留田间试验的内容
1、农药残留动态试验 农药残留动态试验是为研究农药在农作物、土壤、田水中残留量变化规律而设计的试验,是评价农药在农作物和环境中稳定性和持久性的重要指标。
研究农药残留动态,了解施药至收获时农药残留的消长,可以预测农药残留行为,指导安全、合理使用农药;根据农药残留动态,可以计算安全间隔期、进入施药现场的安全期和半衰期,还可了解它对有害生物的药效期。
农药残留动态是农药物理化学性质、使用方法、施药时期、作物、土壤的类型和性质及环境条件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表现。
农药残留量消解一半时所需的时间为即半衰期。可用图示法求半衰期,即以农药本体及其代谢或降解产物残留量总和为纵坐标,以时间(d)为横坐标绘制消解曲线图求得。大多数农药在农作物、环境中的残留量(浓度)随施药后的时间(d)变化以近似负指数函数递减的规律变化,可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计算,即:
c=c0e-KT
式中,c为时间T时的农药残留量(mg/kg),c0为施药后原始沉积量(mg/kg),e为自然对数的底,K为消解系数,T为施药后时间(d)。
参考资料:农药残留分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相关链接:样品,农药,饲料,土壤
Tags:
转载: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网络,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天下頭條”。http://chaincore.fastseoul.com/html/58a08999852.html
相关文章
联念e450触摸板开启,联念e450触摸板开启体例
美妆秘籍http://www.anyangxp.com/zb_users/upload/2024/05/20240523112621171643478137685.jpeg|http://www.anyang...
【美妆秘籍】
阅读更多智能座舱发展风口在哪里?DISPLAY CHINA 2019 为您答疑解惑,行业资讯
美妆秘籍2019上海车展已经告一段落,汽车内饰正在往高等化、现代化发展,整体风格向简洁且具有设计感、豪华感、科技感发展的脉络依然明了。智能表面技术这种集功能性和装饰性的表面处理工艺,随着整个汽车内饰的发展在整 ...
【美妆秘籍】
阅读更多儿童化妆品合规要求及国内市场防腐剂的使用状况(三)
美妆秘籍3.3 彩妆产品爱美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女孩子,玩化妆游戏、模仿妈妈的妆容,很多儿童在舞台上表演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所以儿童彩必将有逐渐增长的趋势。诸如红色小象、樱桃小丸子、Disney彩妆品牌,分为腮 ...
【美妆秘籍】
阅读更多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友情链接
- 备孕期间口腔健康指南:口腔检查、牙周炎和看牙医注意事项
- 掉地面包重新摆回货架?广州一家麦当劳餐厅被立案调查
- 湖北擂鼓镇较早的扶贫光伏发电项目完工(图),行业资讯
- 北京专项检查学生餐配送企业食品安全
- 面板需求旺盛 三星却要关闭生产线,行业资讯
- LiSEC与Sedak成功建立稳固合作关系,行业资讯
- 湖北电网光伏发电并网容量保持高速增长,行业资讯
- 黑龙江牡丹江:营商环境再优化出新招
- 褐变黑枸杞抗氧化作用的研究(一)
- 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湖北武汉市场监管局:防范保健食品虚假宣传陷阱
- 玉林市市场监管局公布5批不合格食品
- 制止餐饮浪费|北京东城:开展食品安全及制止餐饮浪费联合检查
- 北京朝阳:积极落实《网络交易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合规指引》宣贯工作
- 贝贝品诺2023新品 情人节 和春天双向奔赴
- 秋天气候干燥 小朋友的滋补品该怎么做?
- 新手家长如何做到细致带娃 跟着学起来
- 洗牌加剧!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2025年智能驾驶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
- 先正达推出含精异丙甲草胺和硝磺草酮的玉米除草剂Camix
- 婴儿舌系带短要不要剪 孕妈妈们看过来
- 中国品牌授权行业稳步前行 CTE中国玩具展&潮玩展将于十月开启
- 浙江杭州:护航亚运知识产权保护 市场监管部门在行动
- 水晶和玻璃的区别在哪?你知道吗?,经验交流
- 制止餐饮浪费 |山东宁阳:打造校园“食育”文化
- 鸡肉风味物质的影响因素及其营养调控研究进展(一)
- 湖北发布“五一”期间规范经营提醒
- 盐藻在我国保健食品中研究进展(四)
- ogtt备孕前检查吗
- 南京都市圈放心消费创建一体化协作会议举行
- 厂家库存偏高,期价减仓收跌,行业资讯
- 母婴营养品品牌营销新路径 拥抱网络营销新时代
- 教育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家长们快记好重点
- 孕前饮食减肥激励壁纸
- 爱儿健2025秋冬新品发布会<带你感受不一样的温暖>
- 制止餐饮浪费|北京曝光4起餐饮浪费违法行为典型案例
- 制止餐饮浪费 | 四川举行“倡导厉行节约 制止餐饮浪费”公开倡议承诺活动
- 电梯安全知识科普进校园
- 天南星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三)